朱道本:青年人应有大志向,投身科学事业

  

  作者:朱道本,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处:《光明日报》20200507日第16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让当代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责任感大大提升。在抗疫过程中,监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发病点,进行大数据比对,追踪与疑似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线索;开放人工智能算力加速病毒分析、疫苗研发……从救治到防控,从科研攻关到设备生产,我国科技人员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助力国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事业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创新人才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投身科学事业。

  明末清初,中国的科技强国地位已成为过去,中西方科技差距日益扩大,多数人对工业革命与近代科学兴起无知,使中国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直到1879年,以牛顿三大定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思想才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研究机构只有30多家。而且这30多家的规模、队伍、研究领域和条件等都无法与今天相比。1955年,全国科研机构已达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0万人。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度增加投入,强化战略部署,争夺人才。面对全球经济格局巨大变化,美国提出“科学与创新规划”。世界科技发展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态势,基础科学的重大前沿突破,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创新要素资源加速流动。

  科技新突破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将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和人们生活方式等重大变革,将带动学科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科研模式更多选择,综合、交叉更突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奋起直追,意义重大。

  青年人要有大志向,瞄准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1905年,爱因斯坦才26岁,就发表了五篇文章,篇篇影响深远。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只经历了十年,从1910年被提名到1921年获奖,以光电效应定律为名。当今,爱因斯坦是公认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足足产生了百年的影响。2005年国际上用整整一年来纪念他的伟大成就,因为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就不可能有原子能的发展,没有量子力学就不可能有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2001年,获得首届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先生,《在“探索与实践”——我的科学研究历程》报告中认为:科学实践要“放眼世界,立足国内,寻找自己的道路。”他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有完全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数学是一种公理化研究体系,是追求定理证明的一种数学,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更不考虑怎么证明定理,而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形形色色实际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导致解决方程式的方法,所谓算术的“术”来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找到了立足国内,不受国外影响的自己的道路——机械化数学。

  青年人做科学研究,要善于抓住方向、善于发现机遇、普于协同合作、善于厚积薄发、善于掌握辩证、善于做交叉研究、善于师法自然。如今,战略新兴产业的源头是观念的创新,善于抓住观念创新是选准方向的前提。

  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解决求真的问题。要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创新集成,实现创新升华、转化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有利于团队精神发挥的环境;有利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环境。

  科技管理者要意识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或制约,但有效性是两者的关键。我们管理的对象是有知识的人——科技工作者,因此,不能简单地借用一般的管理的办法。“管”是服务,“理”是为了有效、科学。

  青年人才是关键,培养中应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评价管理不规范、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不客观,引发、助长的科研人员浮躁、“忽悠”心态、学术不端恶化学术风气。

  古人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希望老一辈的院士善养浩然正气,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传播真理,传播真知,崇德问善、见贤思齐,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多给年轻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多给他们建功立业搭建好科研平台。

  当今的科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各个单一学科,而是向交叉学科领域发展。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的生产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近百年诺贝尔奖,近半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术业有专攻”,闭门造车无法使个人能力持续提升,青年人要加强合作意识,这将大大提高科研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青年人能牢记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诵读人:狄重安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吴良镛:在你选择的路上不惧困难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