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神秘而诱人的路程

  

[video:【最新】网络中心 神秘而诱人的路程]

  作者: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处:《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暨南大学出版社

  50年代末60年代初,天灾人祸同时重重地撞击着中国大地。对于中国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年代。当我们自身的教训还没有来得及总结、清理,标榜“无私援助”的“老大哥”却在这时真的变了心。

钱三强先生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定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滋味!我很清楚,这对于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以至于中国历史,将意味着什么。前面的道道难关,而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军万马都会搁浅。真是这样的话,造成经济损失且不说,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将又一次受到莫大创伤。

  毛泽东1960年7月18日在北戴河会议上再次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算的。”

钱三强在工作中

  疾风识劲草,严寒知松柏。在正确的决策下,原子能战线上的科学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和工人、解放军,不论男女老少,个个精神抖擞,投入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科学的伟大事业。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为“596”。

钱三强推荐、选拔出来的部分物理学大师

  以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一批理论与实验物理的优秀科学家,从中国科学院和高等学校调到核武器的研究机构,直接承担起各个环节上的攻坚任务。20余人联名向国内写信,“请缨”回国参战。周光召回国后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副主任,邓稼先为主任。

  人马调齐,工作配套,各方面的研制进展神速。

  有一种扩散分离膜是铀235生产中最关键、最机密的部分,苏联人称它是他们“社会主义安全的心脏”,从不让中国科学家按近,就是参观学习,也只许站在老远的地方望一眼。我们原子能所为此组织了攻关小组,经过4年努力,研制成功合格的扩散分离膜,并开始批量生产,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

  原子能研究所及时组织了于敏、黄祖洽等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在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同时,开展了氢弹原理的预研工作;核武器研制进入决战阶段后,于敏、黄祖洽等30余人合并到武器研究所,加快了氢弹研制的速度,创造出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进程上的奇迹!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遮盖在中国大地上的乌云吹散了,心头的疑团解开了,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道理就是这样简单明白:受制于人的地方越少,获得的东西就越多。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上空升腾起第一朵蘑菇云的时候,有些外国人还不以为然,以为只不过是一个低水平的玩意儿,直到他们对大气中的漂浮物进行分析后,才感到惊讶。

  仅仅2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了,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这回又有人说啦:“中国人真神!”其实也不神,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中国人并不笨,外国人能够做到的,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够做到。

诵读人:网络中心 中科院科学新闻中心院网编辑部 任霄鹏、周庆华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吴朝晖:混合智能-迈向人工智能2.0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