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谈谈我的成长与研究——感恩篇

   

  作者: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长期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出处:兰州大学公众号2020221日推送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严校长专门发电子邮件,谈到要启动一个兰大学子网上谈的互动课堂。感谢严校长构建这样一个交流启迪育人的大课堂。在信息和网络时代的今天,这显然是效率更高的一种教学互动课堂。这将是兰大教书育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每个人在前行的时候都有故事,所有兰大学子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向校友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和工作的故事,这也就是兰大故事。这样讲述兰大故事将传递继续前行的正能量,也将是兰大的一笔巨额财富。 

  作为我积极响应的行动表现,我谈谈自己成长与研究的一些感悟,谈谈自己求学和治学的一些经历。这些感悟和经历中,我最想谈谈的是感恩,然后谈谈其他一些感悟。所以,我这一部分就叫“感恩篇”吧。 

  我感恩我朴实的家风教育,让我以忍耐正直善良做人,这成为我一生的财富。我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属于注重读书的家庭,家风教育就是忍耐,善良和勤劳。没时间列举一件一件的事例。但有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是忍和善两个字是作为中堂(当地一种挂于堂屋正对堂屋门口墙壁上的书法挂轴,是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或画家写了或画了,再请裱画艺人做成挂轴)挂起来的,而且中堂的忍和善两个字是画出的一只一只小鸟组成的。这也正是一家人做人的写照。第二件事是堂屋卧室墙壁上挂着字画,楷体字100多字写于四幅条幅上。开头两句就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除。教育家人不能睡懒觉,要勤快,而且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子打扫干净。我这一生可能会忘掉好多事情,但忍耐、正直和善良的家风教育,不但不会忘,而且永远励志前行。 

  我感恩我在小学受到的教育,让我喜欢上了读书,这成为我改变命运的基石。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一批原来在城市学校教书的中专师范老师回到了原籍农村。我的小学老师周凤岐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回到农村后当了小学老师。他的先进教学理念让我们受益了。我记得他那时候教大家解题的一种办法,就是老师写一道题在黑板上,点名一名学生上去最题,为了示范作用,老师经常点名的是能解出题的好学生。我是那名经常被点名解题的学生。但有一次解错题了哭了鼻子,课后老师专门叫去,安慰我学得很优秀,偶尔错一次没什么。老师说优秀,这成了我以后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我上小学四年级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找一本书看是很不容易的,还记得当时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连环画故事书,其中一句“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在我的作文里放进去,老师在下面画了两红杠(是老师对学生作文精彩部分肯定和称赞的标记,一般只划一红杠,画两杠是以前没有过的)来称赞,这激励我读更多的书去找更精彩的句子。后来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三国演义》、《水浒》、《精忠岳传》、《红楼梦》等名著,读得津津有味,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我感恩我在初中受到的教育,让我学会了自律,这成为我一直保持正向前行的一种惯性。上初中时,家里希望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这就是当时的常坪中学。因为离家太远,我就住校了。只是周末回一次家。住校以后的生活有点准军事化,每天早上七点老师在每个宿舍前吹哨子叫醒学生,七点一刻吹哨子集合跑操,然后吃一点东西就开始早自习和上课。早起习惯由此养成,一直贯穿到我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这既是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遇到了两位老师,成了我自律的榜样。一位是数学老师崔振乾,一位是语文老师姚重华。两位老师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自律境界高。当时的课本很简单,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教学补充资料,做成自己的教学笔记,以便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对我们这些住校学生来讲,还有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们和老师都住在同一排每间十平米左右的十多间平房里,这给学生创造了极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朝夕相处。每天放学以后,附近学生回家了,我们这些住校生吃完饭以后和老师一起打篮球和打乒乓球,然后老师准备第二天的课,我们可以把老师白天讲过的教学笔记拿来学习,不懂的地方抄下来慢慢钻研。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一致忙碌到睡觉的时候。这种节奏也成了我以后的一种习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心态。需要指出的是,我的数学老师崔振乾后来进一步发展到通渭县文教局局长,定西县县长,甘肃省气象局纪委书记,我的语文老师姚重华则调到当地一个叫李店的高级中学任校长。 

  我感恩我在高中受到的教育,让我懂得思考,这成为我不断自励前行的起点。进入高中时选择报考当时通渭县的最好学校通渭一种,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作出的选择。因为住在学校,天天和老师在一起,他们了解我们,当然也有一点偏心我们,觉着我们上高中应该考好的学校。当时我们有两人考进了通渭一中。进入通渭一中,环境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文化革命后期,学校仍然是工宣队领导,学校是以教学质量为主、还是以搞运动为主,校长和书记意见不一致。校长高维天和夫人都是西北师大高材生,文革时据说是支农,双双调来通渭一中教学。他大力抓教学质量,考试搞AB卷,而且考试座位还要单双行,以防考试作弊。我因为入学考试好,被选进了校团委委员。当时的副书记和工宣队领导找我谈话,说是代表书记和我谈话,要写稿子批判校长在搞白专道路教学。我当时深深不解,但又不得不做出决定。经过思考,我的结论是,学校如果不教学,还要学校干什么。所以我回绝了他们。此后,我的团委委员也就没了。后来的发展证实了高维天校长的正确,书记和副书记被调整,校长大力举贤,把一大批当时从北京、兰州各高等学校毕业后支农的大学生聘请到通渭一中,这成为通渭一中所从来没有的师资群英高峰期,我们学生当然深受其慧。我也是高维天校长青睐的优秀学生,我们这一级近400人毕业时,让我代表毕业生讲话,我的讲话稿写完了,他亲自为我修改。这些仍然历历在目。我毕业后,高维天校长调县文教局当局长,后来又调定西地区文教局当局长,崔振乾老师当县文教局局长是他以后的事了。我自己在高中的经历和高维天这样的优秀老师的经历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一个人的本质和修养会决定他今后的发展轨迹,无论是从教还是从事其他什么行业。 

  我感恩我在兰大受到的教育,带我进入科学研究专业领域,一直奋斗到今天。上大学以后遇到了李吉均老师,让我们感觉到了科学达人的风范。刚到兰大不久,在没见到李老师之前,就听到他和物理系葛墨林(我本人从来没见过他)是同学们之间经常仰慕式调侃的兰大两位教师新秀。侃料就是他们过于勤奋和专注而不会生活,说他们是煤球满地滚(因为当时物资缺乏,每家得煤炉子,但纯煤供应不够,所以不能烧真正的纯煤,而是一种参合了其他物质的混合煤)、罐头当饭吃(忙着教学和研究,顾不上买菜做饭)。这是调侃,但确实也是真的。他们勤奋和专注于科学,没时间整理家务和上街买菜做饭。后来有幸成为李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听李老师讲课可以把枯燥的科学变成生动的故事,所依听他讲课是一种精神大餐享受。和他一起出野外,是科研视野的拓展。他的长期野外工作积累,使得他对每一种地理过程和每一种地理景观都有独到的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思维也随之扩展。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科学牺牲精神的标杆。1980年他带我们去贡嘎山考察冰川,掉进冰裂缝水断了肋骨,怕影响考察,他硬在冰川上顶了两个星期,直到野外考察结束才去医院。科学是和专注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是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的,而兰大就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我感恩我在中科院受到的教育,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革新自己。我国新学位体系刚刚建立的时候,可以带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很少,那时候整个兰州地区的地学博士导师就俩人,一个是施雅风,另一个是高由禧。李老师鼓励我报考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考取施雅风的博士研究生,让我不断感悟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作为一名学者,一生只追求真理。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业余爱好,唯一的乐趣就是徜徉于科学的海洋。他60多岁时仍然带领我们出野外,爬冰川,白天出野外,晚上写总结,天天满负荷工作。他满怀深情地说,冰川研究是一项英雄而豪迈的事业。他的科学精神就是英雄和豪迈的写照。他作为一名导师,是认真和严格的,也是闻名遐迩的。他对学生的严谨、严格和认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年轻人才成长。他作为科学领袖,不但在全国范围广纳人才,而且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组织中国冰川学研究队伍,带领中国冰川学研究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有中国冰川之父之称。他特别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他在1990年代组织冰川、大气、水文、海洋、第四纪等不同领域科学家合作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变暖变湿的论断,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鲜明例证。科学研究通过大格局科学家的引领发展成大事业,施雅风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精神和资产。 

  我感恩我在国际科学大师们那里受到的教育,让我从国际前沿找到新的科学研究地平线,与国际并轨。1980年代,是一个科教热流奔涌的年代,是一个出国激情奔放的年代。那时候,上大学搞科研受全体国民的热捧,考托福去留学是每个学人的情结。我在考取施雅风的博士后也通过了托福考试想出国留学,但他对我讲,我希望你在国内,但是和国外科学家共同培养,我听从他的安排,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读博第二年,我就到美国参加了爱达荷大学主办的Summer School,学习结束后又去了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学习深造。接着又参加了Thompson教授的冰芯研究项目。博士刚毕业,就去法国做博士后,然后又直接从法国到美国做博士后。法国和美国博士后让我在科学生涯中找到了新的地平线。我的法国博士后导师Jean Jouzel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全世界极地冰芯研究的领袖级人物;我的美国博士后导师Lonnie Thompson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全世界山地冰川冰芯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袖级人物。他们要么国际大奖获奖无数,要么国际大科学计划前沿引领,都是在国际科学最前沿叱咤风云。和科学巨匠们在一起,真正感觉到了科学研究是他们整个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持续行为。当他们引领一个计划,或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抑或获得一个大奖时,这些都是·他们科学生涯中的一个一个节点,完成了这一个节点的行动,马上就进入下一个节点的行动。他们一流的实验技术,他们先进的科学理念,他们严谨的科学思路,他们潜心的科学精神,给我后来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学术底蕴,也为我后来的研究竖起了标杆。 

  感谢这些帮我成长的恩师们,在对他们感恩中前行,总能给我正能量! 

 

诵读人:青藏高原所 甄晓林 科研教育处副处长,刘晓倩 综合人事办公室业务主管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谢家麟:缅怀小平同志的教导 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