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心理所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相关性调节两可生物运动知觉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上课偷吃东西的体验?把吃的藏在抽屉洞里,趁老师转身写板书的时候偷偷塞一大口,老师一回头立马正襟危坐,云淡风轻。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告诉我们别人的面向方向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线索。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需要对面向方向有着更好的知觉加工能力。比如说,即使在没有面部信息的情况下,只从生物体的运动中,我们也能轻易判断出这个人面向哪边,哪怕这些动作仅仅是由一些运动点来表现的(Bertenthal & Pinto, 1994)。

  但是当面向方向的信息是两可的时候,比如将下图的光点人面向或背向人们呈现,那么其实不管正面反面,得到的刺激都是一样的。这种模糊的刺激,人们把它看成面向和背向的概率是不是应该是一半一半呢?其实并不是。很多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更容易看成是面向自己的。

 

 

这个人是面向还是背向你呢?

 

  这种面向偏好是怎么产生的呢?很多研究从感觉层面(Schouten et al., 2011; Takahashi et al., 2011)和认知层面(Heenan & Troje, 2014)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认知层面的证据存在一些冲突。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鲍敏研究组和蒋毅研究组最近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猜想:面向我们的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价值更高,意义更大,因此进化的力量使我们的知觉系统优先知觉到面向我们的人,使我们能够尽快对社交场景做出回应,避免由于将其错认成背向我们所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可以推测,如果一个人与社会交往的相关性越高,那么我们就越容易把他/她看成是面向自己的。因此,研究人员操纵与了与社交密切相关的三个因素,距离,大小,和速度,来验证这一假设。一个人离我们越近,就越可能与我们发生社会互动。一个人越大,他可能造成的社交后果就越严重。一个人走得越快,留给我们反应的时间就越短。

 

 

实验场景

 

  为了增加研究的生态效度,研究人员使用投影仪将刺激投在了一面墙壁上,并让被试站立观看,来尽可能模拟真实生活中我们观看一个人的场景。通过调节一些透视线索或调整播放速度,分别制造出近中远、大中小、快中慢条件的刺激。此外,为了探究得到的效应是否特异于生物性的运动,研究者还采用了一种两可的非生物运动刺激——滚动圆柱体来作为控制刺激。

 

  

对刺激的远近知觉和大小知觉的调控方法

 

  研究结果验证了之前提到的猜想:当刺激越近、越大、越快时,被试越容易将这个人看成是面向自己的。但是,同时也发现在距离和大小两个因素上,圆柱也显示出了类似的结果。但是在大小这个因素上,生物运动与非生物运动存在一个显著的交互作用,说明生物运动的结果至少有部分是受到其社会属性的调节,而非完全由低级因素导致。

 

  

面向知觉比例的结果

上:光点人;下:圆柱体

 

  根据错误控制理论,人们的知觉会朝向代价最小的方向进化。因此为了避免漏报面向的生物体所造成的损失,人们的知觉系统可能对面向知觉赋予更高的优先级。该研究说明了对生物运动知觉并不单单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是受到社会认知的调节的。同时也为两可知觉中高级认知因素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证据。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112,31871104,31525011,31830037,3177121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o. XDB32010300),北京市科技计划委员会,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的资助。

  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Cognition

  论文信息:

  Han, Q., Wang, Y., Jiang, Y., & Bao, M. (2021). The relevance to social interaction modulates bistable biological-motion perception. Cognition, 209(December 2020), 104584.

  论文链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