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科学文化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院士专家论坛在京举办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文化研究支撑中心主办的“科学文化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院士专家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常青,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王震中和研究员李存山、左玉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董光璧、张柏春、关晓武等莅临论坛。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学术与文化处副处长马新勇、高级业务主管徐丽娟出席会议,马新勇代表学部工作局在开幕致辞中欢迎与会院士专家。

  开幕式及上午的论坛由关晓武主持。秦伯益作“科学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他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指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关系,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持续而稳步地发展,而西方则较为分散,发展缓慢;进入近代以后,东方逐渐落后,西方迅猛发展并对外扩张;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平稳,而西方则发展迅速、冲突激烈。近代以来,中西文化逐渐趋同,科学文化也表现出实证、客观、诚信等特征,与多元的地区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秦伯益作报告

  张勤作“中国科技文化的若干弊端”报告。他首先指出相较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推动进步、维持先进性的关键。基于这一前提并结合自己科研工作的经历,他强调中国科技文化中存在着官场文化、跟风文化、权威文化、剽窃文化、失信文化、崇洋文化等弊端,进而分析其中折射出的科研话语权、人才战略的合理性、学术评价标准、资源分配规范、科研创新性、科学精神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亟待我们正视、解决。

   

  张勤作报告

  常青作“野·史——建筑进化的人类学视角”报告,系统分析属地文化、民俗对建筑样式和技术的影响。他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解释“野”和“史”的内涵,指出二者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为一体两面,以人类学视角和方法观察和探讨建筑与建成环境问题的实在学问,是折射影响建筑发展的元素、探讨建筑与文化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围绕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他介绍了学界的直生论、相对论、功能论等不同学说,并阐述了其与考古学、心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相关性。最后,常青以北京故宫和日本伊势神社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常青作报告

  何星亮作“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报告。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坚实的科学依据:有史以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均是多线进化的,这为不同类型文化的存在奠定了基础。他主张,要科学地处理继承和创新、法治和德治、引进和输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借鉴历史经验,努力实现共同的梦想。

   

  何星亮作报告

  李存山作“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现代转型”报告。他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提出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崇尚道德、以人为本、重视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内容的“三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科技也是以人为本、重视实用的。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产生自己的哥白尼和伽利略,说明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所谓“李约瑟问题”,即“中国科技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角度予以回答。中国文化在近现代转型中重视“科学与民主”,这也符合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最后,李存山指出,要通古今、汇中西,走综合创新之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李存山作报告

  下午的论坛由张柏春主持。吴岳良作“从认识论和历史辩证观鉴借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辩证史观和宇宙观”报告。他认为,科学文化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提升。使科学成为一种文化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历经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改变的过程,这既涉及到科学自身的丰富内涵,又涉及到整个社会对科学认识的加深和科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一种新的文化的形成还需要与其传统文化历经一个深度的扬弃与融合的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朴素的宇宙观、辩证观和物质观,这为我国科学文化的形成铺设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认识论和历史辩证观来分析和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的宇宙观、辩证观和物质观,包括《道德经》《周易》等经典所讨论的道、五行学说等。

   

  吴岳良作报告

  王震中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需要与科学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促发展”报告。他首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精髓,也有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修身育人的文化: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闪烁着民本思想;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官员的选拔、考核、奖惩制度可为现代法制建设提供积极借鉴;在个人层面,讲究修身、自强不息。这些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但其中也存在着逻辑思维不发达等问题。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与科学文化的思想体系和崇尚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是车之两轮,二者共同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王震中作报告

  董光璧作“科学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报告。报告主旨为回顾中华经典文化,重新发现真理,寻找新科学的种子,为创新文明做好准备。他指出,之所以要创造新文明,是因为伦理危机等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已经揭示出它的不可持续性。之所以要寻找新科学的种子,是因为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不能保证造福人类,科技风险无法完全避免。之所以要重新发现真理,是因为科学发现本身就是一个无止境的曲折的理解过程。之所以要回顾中华文化经典,是因为历史蕴含着所有智慧的萌芽,传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董光璧作报告

  左玉河作“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报告。他认为,在增强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警惕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后者危害尤甚,是妄自尊大的虚骄心态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等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也蕴含着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等灿烂辉煌的科技文艺成就;还包涵着郡县制、科举制等独特的制度创造。带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需要在阐释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左玉河作报告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院士专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科学、科学的定义、文化趋同性、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院士专家赞同会后将发言稿结集发表,以促进关于科学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马新勇致辞

   

  张柏春主持论坛

   

  关晓武主持论坛

   

讨论现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