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粮丰工程深旋耕耕层优化技术保持四年持续显著缩差增产增效

  
  6月11日,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邀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对在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布置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试验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垂直深旋耕(40厘米)处理田比常规浅旋耕(15厘米)田增产9.49%。在华北平原今年干旱少雨,春季冻害和灌浆期干热风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取得以上增产结果,实属不易。

  现场,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技术实施介绍,查看了整个“粮丰工程”试验示范田的长势情况,进行了实收测产,测产实打实收面积2.63亩,扣除杂质后,用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籽粒平均含水量,按照水分13%含水量折算实际产量,结果如下:常规浅旋耕(15厘米)农户产量水平处理,实打实收面积0.68亩,平均亩产量为551.3公斤;垂直深旋耕(40厘米)高产高效示范田,实打实收面积1.95亩,平均亩产量603.6公斤。在垂直深旋耕(40厘米)处理亩产比常规浅旋耕(15厘米)高出52.3公斤,增产幅度9.49%。

  专家组一致认为:深旋耕耕层优化技术示范田和常规浅旋耕对照田相比,小麦株高高出2厘米左右,密度明显增大,穗大粒多粒饱粒大,穗层整齐,消除了耕地土质、水肥不均匀等效果特别明显,衰老落黄延后,产量潜力明显提高,深旋耕可保持四年持续显著缩差增产增效。该技术为我国改良中高产田到超高产田,适应气候变化栽培提供了绿色提质增产增效引领技术。

  垂直深旋(40厘米)创新耕作技术,具有不打乱土层,旋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地层等特点,起到蓄水保墒,活化土壤营养,改良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减少灌溉和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作用。2016年张正斌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在栾城试验站布置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试验示范田。自2016年夏季垂直深旋耕一次至今,在连续4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种植体系下,4年定位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示范田实现了4年七料作物持续高产高效。这说明一次旋耕深松一体化技术,通过耕层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作物根冠结构的优化以及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大产量构成要素的优化和提高,可以持续4年实现缩小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绿色提质增产增效多赢,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适应气候变化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优选耕作栽培技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