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学习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内容提要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只要人们理论地提出和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在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理论创新。因此,在对人和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阐释。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是,在涉及人类内部究竟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的时候,唯物史观的理解就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时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内涵,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唯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的统一、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结构,概括起来说,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以往那种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生产关系除了所有制关系,还包括分工所形成的关系。从对生产关系的全面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描述为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非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科学)这两根相互联系着的链条组成的结构。在前一链条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利益结构,人们因在所有制结构及其他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而形成不同的利益,被区分为不同的阶级。在后一链条中,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工种、职业,形成社会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们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因分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总之,前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利益性结构,后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功能性结构,而利益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而社会系统内在的结构和机制则展示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形式。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是我们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效率和公正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社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人们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的理论,是我们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
  唯物史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通过生产劳动所建立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会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因而,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唯物史观还探讨了正确处理和解决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与途径。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提出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吴元梁)
(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01月04日 第九版)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