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文化园地
首页 >> 党的建设 >> 创新文化 >> 文化园地
 
张闻天精神与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伟 
   
    摘要:张闻天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张闻天精神的实质是: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创新,当实践证明了是错误的时候,要敢于承认。创新文化建设是知识创新工程的基石,是个系统的、复杂的理论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才能完成创新工程赋予的我们的挑战与任务。弘扬张闻天精神,不断地开拓进取,是实现创新目标的支柱。
主题词:张闻天精神  知识创新  创新文化建设
 
    前言
    创新是研究所的灵魂,原始性创新是研究所的生命。
    创新文化建设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界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以新时期中科院办院方针为指导,坚持“依法办所、以德兴所”,进一步抓好外在形象和制度规范建设,并适时将创新文化建设的重点提升到加强使命感、责任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精神层面上来,是完成创新目标的重要保证。张闻天精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要求一脉相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为科研服务,热爱本职工作,是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张闻天与理论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具有坚持理论探索、善于理论创造的精神。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先后实现了在理论认识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既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同时又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贡献。
    张闻天早在延安时期就与毛泽东、刘少奇一起被视为党中央的“理论三杰”,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他的一生成就卓著。
    张闻天同志曾长期担任党中央的领导职务,在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遵义会议上,在艰险的长征路上,他都始终坚决拥护毛泽东对红军、对全党的正确领导。他是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但他从不宣扬自己,从不居功自傲,总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之中。建国之后,从1951年到1954年,他一直担任我国驻苏大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同志,转而去领导一个只有几个人的使馆工作,他没有任何抱怨情绪,只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党交给自己的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使大使馆的工作很有起色。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遭到错误的批判以后,张闻天同志又从外交部副部长的职位上降下,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去当一名特约研究员。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既可以当官也可以当民,既能上也要能下,所以他依然非常高兴地在新岗位上认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不少论著,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默默地为党做出了贡献。
    张闻天精神的实质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道路多么崎岖,都一往无前,矢志不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品德,当实践证明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勇于改正错误,同时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精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创新的文化需求
 
    1.关于创新的概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熊彼特先生所谓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可将其视为一个更高层次和具有更大普遍性的哲学范畴,从而,创新成为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术界对创新概念的界定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概括地说,从创新主体的角度讲,创新可分为个体创新与集体创新两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团队和集体的行为;从创新系统的角度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内部全方位的创造性工作的集成,既包括物质层面上的创新,也包括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创新;从创新过程的角度讲,创新是通过对过去与现实的扬弃与摆脱,从而以新的思考来构建一种新的函数关系,最终达到对过去与现状的超越;从创新结果的角度讲,创新有狭义创新和广义创新两种理解。从狭义创新的角度理解,创新是创造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物,从广义创新的角度理解,创新可以被理解为是相对于一定范围、区域、时段而言的一种独创和进步。
     可见,创新是一种时代的声音,更是一种执著的追求;创新是一部全新的理论,更是一部伟大的实践。
     2.创新的内在规律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其价值。创新是一种事物,所以,创新也是一种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实践。
一些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体现了创新基地建设对于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极端重要性。
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曾指出,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师生关系、学术亲缘关系屡见不鲜,说明高水平人才的集中凝聚、跨学科交流以及在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导和指导下选择前沿领域和战略方向,对于创新学术氛围的形成和重大创新突破都有重要意义。这些对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种规律性的指导。
因此,各类型、各领域的创新活动都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如果违反创新本身的内在规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或者急躁冒进,都不会获得创新成果。
    3.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是对既定现实的摆脱,是对传统的、常规的、套路的突破,是对默守陈规、因循守旧、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扬弃,因此,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价值观念的更新。观念的更新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灵魂。对研究所,特别是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程序列的研究所而言,如果传统观念不破,创新活力就难以激发。而且,创新活动涉及许多相关环节和众多影响因素,是一种系统的改革,这样就使得创新活动受到观念等方面的阻力,具有高风险性,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往往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之处,出现急进(也叫:冒进)、延迟(或称:停滞)和倒退现象,其结果往往呈现出不确定性。所以,对创新活动的宽容、支持成为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营造一种宽容失败、鼓励冒尖、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与氛围,是影响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没有相适应的环境,创新就无法取得突破和超越。
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 创新文化的三个层次
   研究所的创新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器物层(表层)、制度层(中层)和深层(精神层)。
    精神层(深层)的创新文化,是指积淀于研究所及其职工心灵的意识形态,如管理理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它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创新文化器物层和制度层的基石。
    制度层是创新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研究所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如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
    器物层则是创新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指那些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它往往能折射出研究所的战略思想、管理理念,如园区风貌、所风、所歌、所徽等等。
由此可见,创新文化的源泉是:理论的创新、制度的规范和精神的力量。
    2.创新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创新文化建设是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构建和营造一种有利于研究所精神生存和发展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就是自觉地消除传统文化积淀中那些有碍于研究所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份,而用培养一种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奋发向上的先进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界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必须做到“五个树立”,努力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文化。
    一是,树立共同发展理念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幸福紧密结合,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充分认识自身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二是,树立国家目标与学术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注重重大科学创新,注重对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的价值导向,恪守科技工作者和社会责任,增强创新意识,产权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
    三是,树立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自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自主创新,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原创性或突破性重大创新研究,敢于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
    四是,树立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弘扬以尊重个体创新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同进、团结奋斗的氛围。
    五是,树立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的道德观。重视学风建设,提倡严谨的道德自律,提倡严肃的学术批评与争鸣,提倡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弘扬张闻天精神,服务于创新文化建设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即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建设创新文化,首要的是确立一系列符合创新规律,有利于保护创新实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水平的价值观念。
    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所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避免“只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以成才的需要、以创新潜能的发挥为内容,构建人才辈出的文化氛围。
    笔者认为,创新文化建设从根本来说,就是管理创新的实践基石。
    (1)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强化管理工作者的素质的培养。应该创造一种氛围,积极主动地培养管理工作者的如下基本素质:
    A.善于学习,积极思想;
    B.心怀必胜的信念,能够积极地影响同事;
    C.善于发现周围每一个合作者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向他学习优点、指出缺点;
    D.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与人探讨新问题;
    E.敬业爱岗,善于积累技能和总结经验;
    F.有积极主动的沟通能力,善于交朋友,收集信息。
    (2)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重视干部的领导艺术的培养。
    没有理性的领导艺术,不可能洒脱地发挥领导才能。要能够正确处理与下属的关系: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容忍别人的错误;正确对待年轻人的优点和缺点;认真学习长辈的经验,尊重和善待老同志,要积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处理好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处理好坦诚与策略的关系。
    综上所述,创新文化建设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应将其作为治所之本来抓。弘扬张闻天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研究所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8月31日第一版
〔2〕《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确立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根据路甬祥院长在2002年院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编),中国科学院院刊(2),2002
〔3〕黄大卫,浅议研究所文化与科学管理,中国科学院院刊(2),2002
〔4〕程中原,张闻天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1
〔5〕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