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创新文化广场
首页 >> 创新文化广场 >> 创新文化广场
 
创新文化广场举办“科学人讲坛”——“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专题讲座

传统方式下,计算机通过多种设定的程序与人交互,需要人去主动适应计算机。未来的用户界面会是什么样子?人与机器将以何种方式交互呢?4月21日,题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科普报告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主办单位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特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陶建华研究员做客“”,与来自北京化工大学以及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共话人机交互技术,普及计算机发展的科学知识,揭示人机交互的缘起,阐释现代人机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预测未来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

陶建华研究员从人与计算机交互发展史谈起,介绍了人和计算机交互的基本表现方式:首先是电脑的输入设备,最早采用打孔的方式到后来的键盘方式,再变成用鼠标方式等;而计算机的输出,最早也是用打孔的方式,后来变成了显示器的方式,再从字符的方式到图形的方式,最后鼠标和图形方式结合起来了,就变成鼠标和键盘和图形一体化。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用键盘字符为主,80年代—90年代,用鼠标和图形界面为主,到现在仍然用鼠标,图形界面为主,书写有的时候会带来一些语音的输入。

新的方式会是什么样子?可以想象计算机会慢慢地变到后台去,分成不同领域的服务而产生不同的交互方式,比如说专门做办公用的计算机,应该还是老样子,就是键盘、鼠标、图形的方式;还有一种计算机,它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人很可能是以更为自然的方式跟计算机进行对话,它是一种多模态的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采取语音、手势、表情等非常自然的方式跟计算机交互。像虚拟人技术可以回答一些气象和交通信息,不仅可以用声音的方式跟人进行交互,还可以用表情,用摇头、点头,回答是或不是,也可以做得更复杂。再如SVOX公司推出的语音识别系统在汽车驾驶中的商业应用,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仪表,打开导航设备、播放音乐、通过语音命令拨打电话等,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类似产品。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应用也已经出现,当我们与一个聋哑人交互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费解,不懂他的意思,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懂聋哑人手语的电脑辅助就好办了,这样的系统还可以做到手机上,将手机摄像头对着聋哑人,他做动作,手机就会告诉动作的意思。另外,应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还能够进行简单的远程手术,医生可以戴一个布满传感器的手套,面对屏幕,通过异地的机械手对病人进行操作,当刀切割到皮肤上医生会有一些感觉,切到骨头的时候,医生也切不下去,这种力的感觉很逼真,这其实就是采用力反馈系统的人机交互案例。

陶建华研究员最后谈到,我们也希望电脑能够有学习、记忆乃至于有情感的认知功能,同时具备说话、绘画等表达功能。电脑最好还具备本体感觉,有自我认识,这个是比较困难,就像我早期看的电影《未来世界》中那个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当然,这种情况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很难发生,但是研究已经朝这个目标在一步步努力。

陶建华研究员精彩生动的报告激起了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纷纷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比尔·盖茨家的智能空间采用了哪些识别模式?您说话能变成奥巴马的声音吗?如有人模仿别人说话进行诈骗怎么办?一个人在正常状况、感冒状况和说方言状况,如何鉴定身份是同一个人?等等。陶老师均耐心地一一作答,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国科图供稿)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