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分院这十年”征文
  

在探索中成长——记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

文献情报中心

 

孕育·初建 

  1998年,中科院首次在我国科技界提出了创新文化建设的概念,并将创新文化设立为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翻开了国立科研机构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之际,为激化持续创新活力,北京分院党组、京区党委认真思考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往深里去、往高里提”的新途径,2007年底,提出关于筹建“北京·中关村—创新文化园”的初步构想,经北京分院党组、京区党委研究,决定以文献情报中心为依托,创建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并且将“文化广场”定位在,立足科学院面向全社会,致力于发挥党组织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促进科技人员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培育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为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划,2008625日“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在文献情报中心正式挂牌启动了。 

  为了创新文化广场工作顺利开好头,起好步,北京分院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提出了着重发挥分院的组织优势、文献情报中心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及京区科研所的科技与文化特色,强化优势集成,资源整合的总体思路。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由分院领导和共建单位代表组成的创新文化广场工作领导小组,并且还提供一定量且可持续的经费,以支持其稳定发展。 

  正是由于在孕育初建之际有了北京分院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文献情报中心创新文化广场工作团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走上了创新文化广场的探索发展之路。 

探索·发展

  2008928日,创新文化广场探索开辟了“科学人讲坛”,由杨振宁先生登坛首讲,之后,陆续策划推出两大主系列活动:一是科学系列,主要围绕科技前沿热点,聘请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百人计划”等科技专家,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二是文化系列,从科学与文化、社会等角度,聘请各界名人专家与广大党员干部和科研骨干互动交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等为代表的近百位科学家登上了“科学人讲坛”,王蒙、于丹、周国平、杨利伟、刘欢等一批科技文化名人等做客“文化广场”,推动了“科学人讲坛”学习品牌的建立,提升了文化广场的影响力。同时,京区党委还将原有“求是论坛”整合进来,推出“强素质、做表率”、“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无限风光在险峰----《王选文集》阅读笔记”等系列读书报告会、纪念建院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中国经济形势等系列专题报告和主题展览,成功举办系列京区职工群众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使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体育工作融入文化广场建设,创新文化广场逐渐成为我院和京区全体干部职工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并且开始在全院创新文化建设中崭露头角,受到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关注与支持。  

   为了进一步办出特色,提升公众参与兴趣,创新文化广场不断加强活动策划,突出实效。围绕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世界科技前沿和身边的科学,创意推出“与创新对话——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嫦娥奔月”、“中国航母元年谈航母”、“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人类怎样应对气候变化、“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等为代表的科学对话活动,以及《中国科学院“创新为民,科技救灾”》、《中国科学院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展》、《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食品安全》等系列特色展览,赢得了社会好评,使文化广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探索多样性、立体化的活动形式。比如,为弘扬华罗庚和钱学森两位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除分别推出大型纪念展外,还策划邀请大师的家人、学生、同事同行,与受众对话,共同追忆大师风采,极大调动了各方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活动感染力;再比如在一些活动中添加音乐演奏、诗词朗诵、舞台剧演绎、辩论赛等艺术形式,以及网络直播、微博直播等各类宣传方式,增强了活动效果,赢得广泛好评。 

  2012年,在北京分院、京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文化广场积极参选“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评选活动,一举从84个候选的学习品牌案例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十大学习品牌”称号。 

辐射·带动

  “文化广场”自创建以来,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益群体涵盖中科院京区党员干部、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数十万人,在中关村区域和中科院京区已形成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形成辐射效应。 

  7年来,“文化广场”共策划组织各类科学对话、科技报告和学术讲座报告300余场次,吸引京区研究所党员干部、科技骨干和青年学生共计5万余人次踊跃参加,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达30万人次,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和区域性巡展200余场,累计参观人数100多万人次,并通过网络平台初步尝试学习资源和展览资源的共享。 

  “文化广场”在多年的探索发展过程中,与中科院京区各所以及相关科学文化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旅游委、中关村街道、中欧-生物多样性组织和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多个NGO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共建、共享、互补、互动的工作格局,“文化广场”的建设模式及其组织经验,也正在成为中科院各地区分院“十二五”期间创新文化建设学习借鉴的范例,开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全院各地创新文化广场的建设与发展。